降温容易导致疲倦,主要与人体节能反应、血液循环减缓及睡眠质量下降有关。低温环境下,身体会主动降低代谢速率以保存能量,同时血管收缩影响供氧,加上可能干扰睡眠节律,共同引发困倦感。以下是具体机制和应对建议:
-
节能反应触发
当体温下降时,身体自动进入“节能模式”,减缓代谢活动以减少热量消耗。这种生理性保护机制会降低细胞活跃度,使人感到乏力嗜睡。适当增加高热量饮食(如坚果、全谷物)可帮助补充能量。 -
血液循环受限
低温导致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减慢,肌肉和大脑的氧气供应减少。尤其长时间暴露在寒冷中,易出现肢体僵硬和思维迟钝。通过适度运动或保暖措施(如穿戴手套、围巾)可改善局部循环。 -
睡眠节律干扰
寒冷可能影响深度睡眠阶段,导致夜间频繁觉醒或早醒,次日疲劳感加重。保持卧室温度稳定(18-22℃为宜)并使用透气保暖寝具,有助于提升睡眠连续性。
若疲劳持续或伴随其他症状(如头晕、低烧),需排查贫血、甲状腺功能异常等潜在疾病。日常注意保暖与适度运动结合,能有效缓解低温引发的倦怠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