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温时感到疲劳的主要原因是体温调节消耗能量、血液循环减缓导致供氧不足,以及免疫力暂时性下降。 低温环境下,人体需调动更多资源维持核心温度,同时血管收缩和代谢变化会引发困倦、乏力等连锁反应,部分慢性疾病患者症状可能加重。
- 能量优先供给体温调节:寒冷刺激下,身体通过颤抖产热并收缩体表血管以减少散热,这一过程会消耗大量血糖和ATP能量,导致肌肉和大脑供能不足,表现为行动迟缓、思维迟钝。
- 血液循环效率降低:低温使毛细血管收缩,血流速度减慢,尤其影响末梢和大脑的氧气输送。缺氧状态会直接引发嗜睡感,这也是冬季午后犯困的常见诱因。
- 免疫系统短暂波动:突然降温可能抑制免疫细胞活性,增加感染风险。当病毒或细菌入侵时,身体会优先调动资源对抗病原体,从而产生“病态疲劳感”,即使未发病也可能有类似症状。
- 慢性病症状放大:关节炎患者遇冷疼痛加剧会消耗体力,甲减患者因代谢率下降更难适应低温,贫血者缺氧症状在寒冷中更明显,这些都会加重疲劳程度。
- 心理与行为因素:寒冷天气减少户外活动,阳光照射不足影响血清素分泌,可能诱发季节性情绪低落,进一步降低活力;久坐少动也会导致体能衰退。
若疲劳伴随持续头晕、心悸或发热,需警惕贫血、甲减或感染,及时就医排查。日常可通过保暖、适度运动和补充铁/维生素D缓解症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