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中暑(又称阴暑)是夏季因过度贪凉导致寒湿侵袭引发的病症,核心原因是外受风寒(如空调直吹、冷水洗澡)与内生寒湿(如过量冷饮、生冷饮食)共同作用,破坏人体阳气平衡。高温环境下毛孔舒张时突遇寒凉,寒邪内侵,轻则头痛腹泻,重则引发心脑血管急症,需警惕“冷热交替”的隐蔽危害。
-
外寒突袭,腠理失守
夏季人体通过汗孔扩张散热,若突然进入低温环境或冷水刺激,寒邪趁虚而入。例如大汗后吹空调易面瘫,冷水冲头可能诱发心梗,寒邪阻滞气血运行,表现为关节痛、无汗恶寒。 -
内伤脾胃,寒湿困阻
冰镇饮食直接损伤脾胃阳气,低于体温的食物需消耗大量阳气转化,导致腹泻、腹胀。长期积累可能引发痰湿体质,甚至增加肿瘤风险,如《黄帝内经》强调“阳气受损,折寿不彰”。 -
寒热错杂,症状矛盾
阴暑患者既有发热头痛的“假热”,又有畏寒肢冷的真寒,易误判为普通中暑。舌苔白腻、水样泻、倦怠沉重是典型信号,与阳暑的口渴多汗截然不同。 -
高危诱因与人群
久坐办公族、阳虚体质者更易中招。案例显示,运动后喝冰饮吐血、夜间低温空调致面瘫等,均因忽视“外热内虚”的夏季特点,盲目降温反酿大患。
预防的关键在于适度纳凉:空调温度不低于26℃,避免冷风直吹;饮食以常温或温补为主,如生姜、紫苏中和寒湿。若已出现阴暑症状,可饮用中医经典方剂香薷饮(香薷、厚朴、扁豆)散寒化湿,严重时需及时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