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寒热衰竭是高温环境下因体液丢失、电解质失衡及体温调节障碍引发的急性症状,核心诱因包括环境高温、体力消耗、基础疾病及药物影响。其典型表现为头晕、恶心、乏力,严重时可进展为热射病,需及时干预。
- 环境与体力因素:长时间暴露于高温高湿环境或剧烈运动时,汗液大量蒸发导致水分和钠、钾等电解质流失,循环血量不足引发虚脱。密闭空间或通风不良会加剧散热困难。
- 个体健康状态:慢性疾病(如心脏病、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及老年人体温调节能力较弱,更易发病。甲亢、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或低钠血症患者风险更高。
- 药物与适应性:利尿剂、抗胆碱能药等可能抑制排汗或加速脱水。产褥期女性或未适应高温环境者,短期暴露也可能触发症状。
- 进展与并发症:若不及时补液降温,可能发展为热射病,伴随多器官衰竭,需紧急医疗处理。
提示:高温天气需避免正午户外活动,及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关注高危人群体征。若出现持续呕吐或意识模糊,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