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心脏病发作风险上升,主要与湿度大、气压低、血液黏稠度增加以及血管痉挛、情绪波动等因素密切相关。高温闷热环境下,心脏负荷加重,原有心血管疾病患者更易出现胸闷、胸痛甚至急性心梗,需格外警惕。
-
环境因素直接刺激心血管
梅雨季的高湿度导致体表毛细血管扩张,血液滞留于表皮,心脏供血相对不足;低气压使空气含氧量下降,诱发心肌缺氧。气温波动大易引发血管异常收缩,增加斑块破裂风险,可能短时间内形成血栓,引发心梗。 -
血液状态改变加剧风险
闷热天气大量出汗若不及时补水,血液黏稠度显著升高,血流速度减慢,易形成血栓。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病时,血管内皮损伤进一步加重缺血风险。 -
生活习惯与情绪影响
梅雨季睡眠质量差、过度劳累会加重心脏负担;潮湿环境引发的烦躁情绪可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血压骤升和血管痉挛。部分患者因误将心梗症状当作“天气不适”而延误救治。 -
隐匿性症状易被忽视
不同于典型胸痛,梅雨季心梗常表现为反复胸闷、恶心或上腹烧灼感,易与胃炎混淆。中老年人若出现持续大汗、呼吸困难,应立即就医。
总结:梅雨季需保持规律作息、适度补水,心血管疾病患者应严格遵医嘱用药,避免剧烈温差刺激。一旦出现异常症状,务必及时拨打急救电话,争取黄金救治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