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确实会增加患痢疾的风险,尤其是细菌性痢疾。 夏季高温潮湿的环境加速细菌繁殖,食物和水源更易被污染,加上人们贪凉饮食、卫生习惯松懈,痢疾杆菌通过粪-口传播引发感染,典型症状包括发热、腹痛、黏液脓血便等。儿童、青壮年及免疫力低下者需格外警惕。
-
高温与痢疾的关联性
痢疾杆菌(志贺菌属)在高温环境下繁殖更快,污染食物、水源的风险显著上升。夏秋季是细菌性痢疾的高发期,生冷食物、未煮沸的水、苍蝇传播是主要感染途径。例如,未冷藏的西瓜、卤菜等易滋生细菌,引发群体性感染。 -
典型症状与危害
感染后24-48小时内可能出现高热、频繁腹泻(黏液脓血便)、里急后重感,严重时导致脱水或中毒性休克。儿童若出现突发高热、惊厥,需警惕中毒型菌痢,需立即就医。 -
科学预防措施
- 饮食卫生:避免生食,食物充分加热,隔夜菜彻底煮沸;瓜果洗净去皮,不喝生水。
- 个人防护:饭前便后规范洗手(流动水冲洗30秒以上),灭蝇防虫。
- 高危人群管理:托幼机构、学校需加强晨检,发现病例及时隔离消毒。
-
误区澄清
普通腹泻与细菌性痢疾不同,后者自愈性差且传染性强,需抗生素治疗。盲目服用止泻药可能掩盖病情,延误治疗。
总结:高温季节需强化“病从口入”意识,注重饮食清洁与手卫生。若出现疑似症状,尽早就医并告知饮食史,避免交叉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