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确实会导致热衰竭,这是高温环境下因体液和电解质大量流失引发的循环系统功能障碍。关键诱因包括长时间高温暴露、高强度体力活动及基础疾病,典型症状为头晕、冷汗、脉搏微弱,及时降温补水可有效缓解,但延误处理可能发展为致命的热射病。
高温引发热衰竭的机制主要有三点:一是体液失衡,大量出汗导致水分和盐分过度流失;二是血管扩张,高温使外周血管扩张造成血压骤降;三是代谢紊乱,高温抑制体温调节中枢功能。老年人、户外工作者及慢性病患者风险最高,因其代偿能力较弱。
识别热衰竭需关注四大体征:皮肤湿冷苍白、血压明显下降、恶心呕吐及短暂晕厥。若体温超过40℃或出现意识障碍,需立即送医。现场处理遵循“三原则”:移至阴凉处、补充含电解质饮品(如运动饮料)、用湿毛巾擦拭腋窝等大血管处辅助散热。
预防热衰竭需做到:避免正午户外活动,每小时饮用200-300ml凉水;穿浅色透气衣物,随身携带仁丹等防暑药物;空调房与高温环境切换时预留适应时间。糖尿病患者、高血压患者等高风险人群应定期监测血压血糖。
夏季高温天气务必警惕热衰竭早期症状,及时干预可避免病情恶化。建议通过气象部门高温预警调整行程,家中常备口服补液盐等应急物资。若降温后症状持续超过1小时,需立即联系医疗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