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确实会导致热射病,这是一种致命性急症,核心体温超过40℃且伴随意识障碍,死亡率高达50%-70%。其发生与高温高湿环境直接相关,尤其是长时间暴露或高强度体力活动时,人体散热机制失效,引发多器官衰竭。关键风险因素包括环境温度超过32℃、高湿度(>60%)、老年体弱或户外劳动者等群体。
高温环境下,人体通过出汗散热,但持续高温会导致脱水、电解质失衡,最终体温调节中枢瘫痪。劳力型热射病常见于健康年轻人剧烈运动后,表现为大汗、肌肉抽搐;非劳力型热射病多发生于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症状为皮肤干热无汗、谵妄昏迷。早期预警信号包括头晕、恶心、呼吸急促,需立即转移到阴凉处并降温。
预防热射病需避免高温时段户外活动,补充含盐水分,穿着透气衣物。急救时应迅速用凉水擦拭身体或冰敷大动脉处,同时拨打急救电话,切勿喂水或强行控制抽搐。
夏季高温天气需格外警惕,尤其关注高危人群。及时识别症状并采取科学措施,可大幅降低热射病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