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确实可能引发心律失常,尤其是对心血管疾病患者或中老年人。 当气温超过33℃时,人体为散热会加快心跳、增加心脏负荷,同时出汗导致血液黏稠度上升,易诱发心慌、早搏甚至心动过速。关键风险包括:高温直接损伤心肌细胞、交感神经过度兴奋、脱水加重心脏缺血,以及情绪波动干扰心律。
-
高温与心脏负荷
气温达35℃时,心脏需加速泵血促进排汗,但高温下心肌血供和氧供不足,可能引发心肌缺血或心律失常。夏季急诊数据显示,气温每升高1℃,心律失常就诊率显著上升。 -
脱水与血液黏稠度
大量出汗若不及时补水,会导致血液浓缩、循环阻力增大,增加血栓和冠状动脉阻塞风险,进一步诱发心律异常。 -
情绪与神经调节
高温易引发烦躁情绪,刺激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传导异常。研究证实,情绪激动是夏季心律失常高发的独立诱因。 -
特殊人群需警惕
中老年人、心血管疾病患者或肥胖人群对高温更敏感。这类人群夏季需避免正午外出,保持规律作息和情绪稳定,必要时遵医嘱调整药物。
总结:高温环境下,通过防暑降温、及时补水、稳定情绪及规律监测心率,可有效降低心律失常风险。若出现持续心慌、气短等症状,应立即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