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确实容易引发肠炎等消化道疾病,主要与高湿环境滋生细菌、饮食不当、湿邪困脾三大因素有关。数据显示,梅雨季医院消化科就诊量常增加30%-40%,尤其儿童、老人及免疫力低下者更需警惕。
-
环境与饮食的双重威胁
梅雨季高温高湿加速细菌繁殖,隔夜菜、生冷食物(如冰镇西瓜、凉拌菜)易变质,食用后直接刺激肠道黏膜。冰箱并非“保险箱”,冷藏超过24小时的食物仍可能含致病菌。中医认为湿邪困脾会削弱消化功能,导致腹泻、腹胀频发。 -
症状识别与应急处理
轻症表现为每天5-8次水样便、恶心呕吐,重症可能出现黏液脓血便、高热脱水,需及时就医。初期可禁食12小时后尝试米汤、藕粉等流食,避免盲目服用止泻药以免阻碍毒素排出。 -
科学预防四步法
- 饮食:多吃薏苡仁、山药等健脾食材,避免烧烤啤酒等刺激组合;
- 卫生:食物加热至沸腾,生熟砧板分开,定期消毒餐具;
- 起居:空调温度不低于26℃,淋雨后及时更衣并喝姜茶驱寒;
- 调节:适度运动(如太极拳)促进代谢,焦虑时可通过音乐缓解压力。
特别提示:若腹泻持续48小时未缓解,或出现血便、意识模糊等症状,应立即就医排查肠炎以外的疾病(如痢疾、溃疡性结肠炎)。梅雨季护肠胃重在“防湿+净食”,别让一时疏忽破坏整个夏季的健康节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