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雨季节确实可能引发热射病,尤其是高温高湿叠加的环境下,人体散热机制易失效,老人、户外工作者等高危群体需特别警惕。热射病作为最严重的中暑类型,核心体温可超40℃,致死率高达20%-80%,早期识别与快速降温是关键。
-
梅雨季的高湿环境是隐形推手
梅雨季湿度常超60%,汗液难以蒸发,体感温度比实际气温更高。即使气温未达极端高温,闷热环境下长时间活动(如户外作业、密闭空间滞留)仍可能导致热射病。曾有案例显示,5月突发高温时未做好防暑准备的工人,因钢架作业引发热射病昏迷。 -
两类人群风险最高
- 经典型热射病:常见于老年人或慢性病患者,因不开空调、通风不良导致体温骤升。例如70岁老人因独居未开空调,出现意识障碍送医。
- 劳力型热射病:高强度劳动者(如环卫工、导游)在湿热环境中易发病。北京一名导游因带团期间热射病死亡,送医时体温达42℃。
-
急救与预防的黄金法则
- 急救:立即转移至阴凉处,用冰水、湿毛巾降温重点敷颈部、腋下等大血管处,同时拨打急救电话。
- 预防:每小时补充含电解质饮品,穿宽松浅色衣物;老人避免正午外出,空调设定25-27℃;户外作业者实行轮班制,备足防暑药品。
梅雨季防暑不可侥幸,出现头晕、呕吐或皮肤灼热时需即刻干预。健康人群也需避免长时间暴露于湿热环境,合理调节室内温湿度,将风险扼杀在萌芽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