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雨天同样可能引发热射病,尤其是高温高湿环境下。热射病的核心诱因是人体产热与散热失衡,而阴雨天空气湿度大、汗液蒸发受阻,即使温度未达极端高温,也可能因散热障碍导致体温飙升,引发这一致命急症。以下是关键要点:
-
湿度是隐形推手
阴雨天的高湿度会显著抑制汗液蒸发,使人体散热效率下降。当相对湿度超过60%时,即使气温仅32℃,也可能引发中暑甚至热射病。例如,清晨跑步者因高湿环境导致散热不足而发病的案例并不罕见。 -
两类高危人群需警惕
- 经典型热射病:常见于老年人、儿童或慢性病患者。阴雨天若关闭门窗、通风不良,室内闷热环境易使体温调节能力弱的人群中招。
- 劳力型热射病:户外劳动者或运动员在湿热天气下持续活动,即使没有阳光直射,也可能因高强度产热引发病症。
-
症状识别与急救
热射病典型表现为核心体温超40℃并伴随意识障碍(如昏迷、抽搐)。阴雨天若出现头晕、皮肤灼热但无汗、谵妄等症状,需立即转移到阴凉处,用冰敷或冷水擦拭大动脉部位,并紧急送医。 -
预防策略
- 环境控制:保持室内通风,空调温度建议设定在26℃左右,避免湿度积聚。
- 补水方式:饮用含电解质的淡盐水,而非单纯大量饮水,以弥补汗液流失的钠、钾等元素。
- 活动调整:避免在雨后闷热时段进行剧烈运动,外出时穿戴透气衣物。
总结:阴雨天并非热射病的“安全期”,高湿环境会大幅增加风险。重点人群需加强监测体征,及时干预散热障碍,将“湿热组合”视为夏季健康的重要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