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温确实会增加痢疾的发病风险,尤其是细菌性痢疾(菌痢)。关键原因包括:高温加速细菌繁殖、促进生冷食物摄入、削弱人体免疫力。夏季湿热环境更易引发志贺菌属感染,导致腹痛、腹泻、发热等症状,儿童和青壮年需格外警惕。
-
高温与细菌繁殖
痢疾杆菌在37℃左右繁殖最快,高温天气下食物、水源更易被污染。熟食存放不当或生冷食物未洗净时,细菌数量激增,通过粪-口传播感染人体。 -
饮食习惯改变
炎热天气促使人们偏好生冷饮食(如凉拌菜、冰饮),这类食物若处理不当可能携带病菌。高温加速食物腐败,剩菜剩饭成为潜在传染源。 -
免疫力下降
高温导致人体水分流失、电解质紊乱,胃肠功能减弱,黏膜保护能力降低。长时间吹空调或过度疲劳会进一步削弱抵抗力,增加感染风险。 -
儿童与高危人群
儿童免疫系统发育不完善,且卫生意识较弱,易通过手-口接触感染。青壮年因户外活动频繁,暴露于不洁饮食环境的机会更多。
预防提示:夏季需注意饮食卫生,避免生食、隔夜食物;勤洗手、防蝇灭虫;及时补水并保证充足休息。若出现持续腹泻、脓血便等症状,应尽早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