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目前有超2500万人放弃缴纳医保,主要受费用上涨、报销范围有限、年轻人“赌性心理”及就业形式变化等因素影响,国家已出台鼓励长期缴费及限制断缴等政策调整。
-
医保断缴人数持续攀升,累计超2500万人。2019年起参保人数逐年下降,2023年单年减少超2000万,农村家庭、自由职业者及年轻群体成主要弃缴群体。部分家庭因费用高昂无力承担,8口之家的年缴费额可达3200元,超出低收入家庭承受范围。
-
费用增长与报销痛点:新农合个人缴费从2003年的10元涨至400元,部分地区高达七八百元,涨幅超过40倍。报销范围狭窄问题突出,小病用药、检查费常不在范围内,如感冒发烧、牙科治疗等自付比例高;大病报销后仍需承担数万元差额,村民实际医疗支出压力未显著缓解。
-
就业结构转变削弱参保动力:灵活就业与个体经营者比例上升,收入不稳定导致缴费意愿降低。年轻人因短期健康风险感知低,倾向延迟参保甚至弃保,认为“多年未生病等于浪费缴费”。部分群体依赖临时性收入或家庭共济,难以形成持续缴费习惯。
-
政策调整强化激励约束:国家推出“连续参保奖励”机制,满4年后每多缴一年大病报销额度增加1000元,封顶提升20%;对断缴超4年者设置至少半年待遇等待期,遏制“临时参保”行为。四类特殊人群(五保户、重残人员等)可获免缴或补贴资格,但多数依赖补贴者仍面临额外经济压力。
-
公众诉求聚焦公平性与实用性:民众呼吁下调缴费涨幅至收入增速匹配,扩大基层医疗机构报销比例,并保留医保账户余额累积功能。多地已延长2025年缴费期限,但部分居民认为政策调整未触及核心矛盾,仍需进一步优化成本分担机制与基层服务质量。
提升医保可持续性需平衡多方利益:既要缓解低收入群体缴费压力,又要通过精细化管理提升资金使用效率。未来政策或向分层保障倾斜,根据人群需求定制覆盖方案,同时加强基层医疗资源投入以增强参保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