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在中医中根据不同症状和证型进行辩证施治,常见证型包括肝阳上亢、肝肾阴虚、阴阳两虚及气虚痰浊,常用方剂如天麻钩藤饮、杞菊地黄汤及邓铁涛创制的石决牡蛎汤等经典治疗方案。
高血压的中医辩证与方药需结合具体证候,肝阳上亢型表现为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脉弦,治疗以平肝潜阳为主,可选用天麻钩藤饮或石决牡蛎汤(石决明、生牡蛎、白芍、钩藤等);若伴随肝肾阴虚则常见眩晕耳鸣、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治以滋阴养肾,选用杞菊地黄汤或莲椹汤(莲须、桑椹、龟板等);阴阳两虚者可见头晕眼花、阳痿遗精、夜尿频多等表现,需调和阴阳,以肝肾双补汤或真武汤加减;而气虚痰浊型则表现为头重胸闷、舌苔白腻、脉滑,可用赭决七味汤(黄芪、党参、代赭石等)健脾化痰、平肝降压。国医大师邓铁涛强调“治肝调肝”为核心,同时结合患者脏腑综合调理;周仲瑛提出从痰火、气血调和等角度拓展用药思路,如息风潜阳方或调和气血方,根据症状加减白蒺藜、川芎等针对性药物。中医倡导整体辨证与个体化治疗,患者应结合专业医师诊断,避免自行配伍或忽视兼症,长期管理中可配合低盐膳食、规律运动与中医外治如针灸协同改善血压。强调中西结合需分阶段,危急情况务必西医介入稳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