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型糖尿病并非小时候没事,而是发病过程隐匿,早期处于无症状“亚临床期”,之后逐渐发展,可能突然出现症状。
1型糖尿病的发病过程分多个阶段,起病初期免疫系统将胰岛β细胞视为攻击目标,自身抗体逐渐出现,但这一阶段血糖正常,无明显症状,被称为1期。此时胰岛β细胞功能虽受影响,但未达到引发高血糖的程度。进入2期后,β细胞破坏加剧,血糖开始轻度升高,但仍未超出正常范围,依然没有典型症状,但未来2~5年转化为有症状1型糖尿病的风险极高。一旦进入3期,胰岛β细胞严重受损,胰岛素分泌显著减少,患者出现典型“三多一少”症状或酮症酸中毒,这才被发现患病。
儿童时期发病并非“突然”,而是之前的破坏过程早已悄然发生。一方面,遗传易感性使部分儿童携带特定基因或高危HLA类型,使胰岛β细胞更易遭免疫系统攻击;另一方面,病毒感染、乳糜泻等自身免疫病或环境因素(如特定饮食成分)可能诱发疾病发展。而早期症状不典型,如疲倦、体重下降或频繁口渴,常被家长忽略,导致病情拖延至酮症酸中毒等重症阶段才被确诊。
早期筛查和干预是关键。高危人群(如1型糖尿病患者亲属、自身免疫病患者)可通过检测胰岛自身抗体、定期监测血糖与C肽水平,提前识别亚临床期病变,延缓病程进展。抓住无症状阶段进行血糖管理,可降低急性并发症风险,防止病情过早恶化。
1型糖尿病虽无法根治,但通过早期发现与科学干预,能显著改善患者预后。家长需留意儿童生活细节变化,如有糖尿病家族史或其他高危因素,应主动配合筛查,避免因“无症状”错过防治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