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海厦指出降高血压可重点关注合谷、后溪、太冲、太溪、足三里等多个穴位,通过刺激这些穴位,能在一定程度上调节血压,缓解高血压症状。
倪海厦认为治疗高血压需从去寒湿、去淤积、去肝阳亢三方面入手,而穴位按摩是重要手段之一。合谷穴位于手背拇指与食指骨缝交汇的虎口凹陷处,按摩时可沿食指根部向手腕方向推压揉动,通过刺激大肠经激活传导功能,松弛血管张力改善血液循环,从而辅助降压。后溪穴在握拳时小指指尖触碰的手掌横纹外侧凸起处,属小肠经,可放松颈部肌肉,缓解因高血压引发的头痛、眩晕。
太冲穴与太溪穴也有显著效果。太冲穴在足背侧第1跖骨间隙后方凹陷处,能疏肝理气、平肝降逆;太溪穴则在足内侧脚踝后方与脚跟骨筋腱之间的凹陷处,可滋阴益肾、平抑肝阳,二者常配合使用。足三里是胃经合穴,在膝盖外侧下方约三寸处,通过泻法斜刺可清阳明经热,辅助降低高血压患者的亢奋状态。
角孙穴和耳尖穴适用于血压突然飙升的紧急情况,属快速降压的穴位。风池穴在颈部后方,与胆经和三焦经相关,可调节神经系统,改善椎动脉供血。耳朵上的降压沟、角窝上也有一定效果,通过按摩或贴耳豆刺激,能辅助稳定血压。
需注意,穴位按摩仅作为辅助手段,不能替代正规医疗。日常应保持健康饮食、规律运动,若血压波动大或出现不适,须及时就医。正确使用穴位疗法,可帮助部分患者缓解症状,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