臀肌挛缩是一种因多种因素导致臀部肌肉及其筋膜纤维变性、挛缩,引发髋关节功能性损伤的疾病,常见症状有步态异常、髋关节活动受限,部分患者还伴有骨盆倾斜、下肢不等长等情况,好发于儿童。
臀肌挛缩主要与臀部反复、长期的肌内注射药物有关,注射针头损伤和药物化学刺激会引起局部创伤及化学性肌纤维组织炎,导致纤维结缔组织增生。儿童自身易感性也是病因之一,儿童处于生长发育阶段,组织代谢旺盛,对异物刺激反应强烈,若为瘢痕体质,患病风险更高。遗传因素、外伤感染如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术后并发症、臀部局部感染等也可能引发该病。
臀肌挛缩有多种临床表现,患者站立时下肢外旋,不能完全靠拢,行走时多有“外八字”、摇摆步态,快步时呈跳跃状态;坐下时双腿不能并拢,双髋分开呈蛙式位;下蹲活动时,轻者需双膝先分开再下蹲后并拢,重者只能在外展、外旋位下蹲,蹲下时双膝不能靠拢,足跟不着地,呈蛙式样;部分患者翘不了二郎腿,还可能出现骨盆倾斜、下肢假性不等长等症状。病情严重、病程长的患者可能会有髋臼底凸向盆腔,形成特定骨盆形态,双侧不对称性臀肌挛缩患者还会有骨盆倾斜及继发性腰段脊柱侧凸。
臀肌挛缩的治疗,绝大多数患者需进行手术,常见手术方式有臀肌挛缩带切除术、臀肌挛缩带切断术、臀肌挛缩带切断术加臀大肌止点松解术等。保守治疗通常效果不佳。手术虽能松解臀肌,但术后若不进行及时有效的功能锻炼,容易在病理位置再次粘连,影响手术效果。成年患者臀肌筋膜挛缩时间长,术后出血易形成新粘连,所以术后早期的功能干预及系统训练尤为重要,出院后也要坚持系统锻炼,注意术口护理。
若发现有无明显诱因的步态异常、跷不了二郎腿等情况,要及时就医,明确诊断并积极治疗,以免影响正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