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盗血是指血管病变引发血液“盗流”,导致器官缺血的病理现象,常见于锁骨下动脉或颈动脉狭窄闭塞,表现为脑缺血或肢体缺血症状,需警惕头晕、肢体无力等身体警报。
-
概念与机制:动脉盗血指动脉局部严重狭窄或闭塞后,血流通过侧支循环“窃取”供应其他器官,导致目标区域供血不足。典型如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因锁骨下动脉堵塞,血液逆流至患侧椎动脉,引发上肢与脑部缺血。
-
症状与危害:患者常出现头晕、眩晕、视力模糊等脑缺血症状,以及患侧上肢发凉、无力、无脉等表现,血压差达20-30mmHg以上提示病情。长期缺血可能诱发脑梗或肢体功能障碍。
-
病因与检查:首要病因为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等为其高危因素;其他如血管炎、外伤、先天性畸形等亦可能致病。诊断依赖超声多普勒、CTA/MRA及DSA血管造影。
-
治疗方法:轻症以药物(如抗血小板药、降脂药)控制病情发展;严重者需手术干预,包括支架植入、血管旁路移植等。微创介入治疗恢复快,外科搭桥术则适合复杂病例。
-
预防与管理:控制“三高”、戒烟限酒、均衡饮食及规律运动可降低发病风险。一旦出现单侧肢体无力或顽固性头晕,应立即就医排查血管病变。
动脉盗血隐蔽性强但危害严重,早识别、早干预是关键。建议高危人群定期筛查血管健康,维护血流通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