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萎缩是一种以小脑组织退行性病变为特征的神经系统疾病,主要表现为平衡障碍、步态不稳、言语不清和精细动作困难,严重时可能影响吞咽、呼吸等基本功能。该病可由遗传、中毒、缺血缺氧或退行性变等多种因素引起,目前尚无根治方法,但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
-
核心症状与表现
患者常出现醉酒样步态,站立时身体摇晃,容易跌倒;手部动作变得笨拙,如扣纽扣、写字困难;言语缓慢且发音含糊,类似“大舌头”。随着病情发展,可能伴随眼球震颤、肌张力异常,甚至认知功能下降。 -
常见病因分类
- 遗传性:如脊髓小脑性共济失调(SCA)等基因突变疾病,家族中多代可能出现相似症状。
- 获得性:长期酗酒导致酒精中毒性小脑萎缩,或脑卒中、多发性硬化等继发损伤。
- 退行性变:老年人因自然衰老或神经退行性疾病(如多系统萎缩)引发。
-
诊断与治疗方向
通过头颅MRI可直观观察小脑体积缩小、沟回增宽;基因检测帮助明确遗传类型。治疗以康复训练为主,如平衡练习、语言矫正;药物仅缓解部分症状(如抗震颤药物),严重时需轮椅或胃管支持。
若出现不明原因的行走不稳或动作协调障碍,建议尽早就诊神经科评估。虽然疾病不可逆转,但坚持康复能显著提升生活质量,家属需注意防跌倒等安全防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