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震颤是神经肌肉异常放电导致的病症,表现为不自主的肌肉收缩,分为静止性震颤(如帕金森病典型症状)和运动性震颤(包括特发性震颤、意向性震颤等),可能由过度疲劳、神经病变、药物副作用或中毒引发,严重时可伴随肌肉无力、呼吸困难等症状,需结合病史和检查确诊并针对性治疗。
肌肉震颤分为生理性和病理性两类。生理性多因压力、疲劳、咖啡因摄入或低温刺激产生,常见于手部、眼睑,通常是暂时性现象;病理性则与神经系统疾病密切相关。帕金森病患者的静止性震颤最具代表性,通常从单侧手部开始,伴随运动迟缓、僵硬等表现。特发性震颤则多为动作性或姿势性震颤,有遗传倾向,饮酒后可能短暂缓解。小脑病变引发的意向性震颤在接近目标时加重,常伴语言障碍或步态异常。
导致肌肉震颤的病理性原因多样。运动神经元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会破坏控制肌肉的神经细胞,导致持续震颤、萎缩和无力。电解质紊乱(低钾、低钙或低镁)会干扰神经信号传递,引发急性震颤。药物副作用(如抗精神病药、支气管扩张剂)或中毒(有机磷农药、重金属)亦可能诱发震颤,部分患者停药或排毒后可改善。脊髓或脑部损伤、多发性硬化等疾病影响神经传导路径时,也可能出现震颤症状。
诊断与治疗需多维评估。医生通过肌电图、神经影像学检查及实验室化验排除其他疾病,轻症患者可调整生活习惯或补充维生素B族、钙镁制剂;重症病例可能需药物干预(如普萘洛尔、肉毒毒素注射)或外科手段(如脑深部电刺激术)。焦虑患者可结合心理疏导缓解症状,慢性病患者需长期监测基础代谢指标。若发现震颤伴肌无力、萎缩或吞咽困难,应立即就医排查严重神经系统病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