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性赘生物是心内膜或血管内膜上形成的非感染性病理突出物,主要由血小板、纤维蛋白等物质聚集而成,常见于血流湍流区或内膜损伤处,主要风险是脱落引发脑、肾等重要脏器栓塞。
-
基本定义与形成机制
无菌性赘生物是机体在病理过程中产生的异常突出物,不含细菌等微生物,多因心内膜内皮受损后胶原暴露,引发血小板聚集和纤维蛋白沉积形成。常见于心脏瓣膜、血管瘢痕区或血流冲击较强的部位。 -
常见病因与高危因素
主要与心血管内皮损伤相关,如湍流血流(如瓣膜病变)、既往感染性心内膜炎愈后瘢痕、自身免疫性疾病(如红斑狼疮)等。部分病例可能与代谢异常或凝血功能障碍有关。 -
潜在风险与并发症
赘生物脱落后可随血流栓塞远端器官,导致脑梗死、肾梗死或脾栓塞等严重后果。体积较大或活动度高的赘生物风险更高,需通过超声等影像学检查评估稳定性。 -
诊断与治疗建议
确诊需依赖超声心动图、CT或MRI等影像技术。治疗以预防栓塞为主,包括抗血小板药物、抗凝治疗,必要时手术切除。患者需定期随访监测赘生物变化。
发现无菌性赘生物应及时就医评估风险,尤其伴有心悸、胸痛或栓塞症状时需紧急处理。日常需控制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病,减少心血管内皮损伤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