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目前,全国31个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已全面将辅助生殖技术纳入医保报销范围,累计惠及超100万人次,显著降低了不孕不育家庭的经济负担。
-
政策推进历程与覆盖范围
国家医保局自2022年起指导各地逐步落实辅助生殖技术进医保政策,2023年北京市率先落地后,广西、山东、河南等省份相继跟进。截至2025年5月,全国所有省份及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已执行该政策,覆盖包括“取卵术”、“胚胎移植”等在内的12项核心治疗项目,并允许各省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报销比例(如北京医保支付约70%,河南职工医保报销70%、居民医保报销60%)。 -
费用减免与家庭减负成效
政策大幅降低了辅助生殖技术的费用门槛,以试管婴儿为例,单个周期治疗总费用从4万~7万元降至2万~4万元。据广西数据统计,21.43万人次享受门诊结算后,医保基金支出4.31亿元,平均报销比例达58.89%;河南1.85万个家庭累计报销金额超千万元,人均节省近万元开支。 -
政策创新与精准施策
国家医保局通过《辅助生殖类医疗服务价格项目立项指南》规范项目分类,剔除不合理收费,推动17个省份建立差异化报销机制,并同步优化生育津贴、医疗救助等配套措施。例如宁夏2024年9月实施政策后,949位女性成功受孕;内蒙古政策落地后,患者外省就医回流显著增加。 -
服务优化与长期影响
多地同步完善医保信息平台,推广“网上办”“掌上办”功能,并强化基金监管与智能监控,防范欺诈风险。专家指出,该政策不仅提升了医疗可及性,还通过技术筛查优化胚胎质量,助力降低出生缺陷率,惠及人口长期均衡发展战略。
随着全国统一执行,辅助生殖进医保已形成规模化效应,为百万家庭提供生育保障,未来或进一步扩展覆盖病种与支付范围,持续完善生育支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