拔牙后口水只能吞不能吐,核心原因是避免破坏伤口处的血凝块,防止出血、感染或干槽症等并发症。吐口水产生的负压和用力动作会导致血凝块脱落,而吞咽动作轻柔,能保护创口稳定愈合。
-
血凝块是伤口的“天然保护盾”
拔牙后牙槽窝会形成血凝块,覆盖暴露的神经和血管,促进组织再生。频繁吐口水产生的吸力可能使血凝块移位,导致伤口裸露、出血不止,甚至引发干槽症(剧烈疼痛伴腐臭)。 -
吐口水的物理风险
吐口水需用力收缩口腔肌肉,这种冲击力会干扰创面修复。相比之下,吞咽动作对伤口几乎无刺激,还能减少口腔内压力波动,维持愈合环境稳定。 -
唾液分泌增多的正常现象
拔牙后局部刺激和神经反射会使唾液分泌暂时增加,属正常反应。若刻意吐出口水,可能误将血丝或轻微渗血视为异常,反而加剧焦虑。医生建议用纸巾轻拭或自然吞咽。 -
24小时内的关键护理期
术后第一天血凝块最脆弱,需严格避免吐口水、漱口或吮吸动作(如用吸管)。24小时后可轻柔刷牙,但仍需避免直接触碰伤口区域。
总结:拔牙后吞咽口水是保护伤口的必要措施,配合咬紧纱布、冷敷和流质饮食,能显著降低并发症风险。若出现大量出血或持续剧痛,需及时就医复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