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病种代码填写需严格遵循国家统一的ICD-10编码规则,核心要点包括:主码与识别码结合、手术病种需附加手术码、恶性肿瘤等特殊病种有固定识别码。 具体操作中,需根据疾病严重程度、治疗优先级和医保目录要求规范填写,确保结算准确性和报销效率。
-
编码结构与分类
医保病种代码采用ICD-10标准,由6位字符组成:前3位为类目码(如肿瘤C00-D48),第4位为亚目码,后2位为细分条目。例如,消化系统疾病类目为K00-K93,损伤中毒类目为S00-T98。手术操作码则采用ICD-9-CM3标准,由纯数字构成,需与主码配套使用。 -
主码与识别码的填写规则
- 主码:选择对健康危害最大、治疗花费最多的疾病作为主诊断,按“病因在前、症状在后”原则填写。例如,慢支伴感染应优先填写感染编码(J44.0)。
- 识别码:用于单病种结算,如恶性肿瘤手术统一用10528-1,化疗用10528-2,放疗用10528-3。其他病种沿用原编码,但需与主码同时录入。
-
手术病种的附加要求
手术治疗病种需在主码基础上追加手术码,按手术优先级最多录入3个编码。例如,骨折修复需在主码S72.0(股骨骨折)后附加对应手术操作码。 -
常见错误与纠正
- 避免将继发性肿瘤作为主码,需优先填写原发病灶编码。
- 医院感染或并发症若为主要治疗目标,应作为主诊断,原发病变为次要诊断。
总结:准确填写医保病种代码是保障费用结算的关键,医疗机构需定期核对国家医保局动态更新的编码目录,并通过培训提升填写规范性。患者可通过医保电子凭证查询疾病编码,确保信息透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