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低患者负担,平衡基金
将高价药纳入医保是近年来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政策调整实现患者负担与医保基金可持续性的平衡。以下是具体分析:
一、纳入医保的主要方式
-
调整药品分类
部分高价药被纳入医保乙类目录,医保支付标准较2016年平均零售价降幅达44%-70%。例如,治疗癌症的曲妥珠单抗等肿瘤靶向药,以及罕见病用药诺西那生钠,均通过谈判以较低价格纳入医保。
-
建立丙类药品目录
2025年医保新规将专挑疗效显著但价格昂贵的药品纳入丙类目录,这类药品不计入医保自费率指标,由商业保险公司或医保部门直接与药企协商价格。例如,脊髓性肌萎缩症患者用药诺西那生钠的医保支付标准降至3.3万元/年,大幅降低用药成本。
二、政策效果与意义
-
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患者使用纳入医保的高价药时,自费比例显著降低。如肿瘤治疗药、罕见病用药等,患者可报销70%左右费用,年治疗费用较之前减少50%以上。
-
平衡医保基金可持续性
通过谈判机制控制药品价格,避免医保基金因支付过高价格而超支。例如,诺西那生钠纳入医保后,医保年支付额控制在合理范围内,保障了其他参保人的基本医疗需求。
-
推动药品创新与可及性
稀有病用药的纳入(如SMA治疗药)不仅为患者带来希望,还激励药企研发更多创新药物。医保对罕见病的专项管理机制,提升了整体医疗保障水平。
三、面临的挑战与建议
-
医保基金压力
部分高价药(如罕见病用药)年治疗费用仍较高,需通过精细化管理、医保基金监管和药品分类优化来平衡。
-
药品目录动态调整
建议建立定期评估机制,根据药品疗效、市场变化及医保基金承受能力,动态调整药品分类及支付标准。
-
患者用药保障
对于自费比例较高的丙类药品,可探索患者援助计划、商业保险补充等方式,进一步减轻患者经济负担。
通过以上措施,高价药纳入医保在降低患者成本、推动医药创新及维护医保基金可持续性之间形成良性循环,是医疗保障体系改革的重要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