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医保断缴现象日益普遍,核心原因可归结为经济压力加剧、医保政策效益存疑、年轻群体侥幸心理三重因素。数据显示,2021—2023年城乡居民医保参保人数连续三年下降,累计减少超4600万人,其中农村低收入家庭、灵活就业者及健康年轻人成为断缴主力。这一趋势背后,既反映个人缴费负担与收入增长的失衡,也暴露了医保制度在报销比例、政策透明度等方面的短板。
经济压力是断缴的首要推手。城乡居民医保个人缴费标准从2016年10元涨至2025年最低400元,部分城市如杭州甚至达730元。对于六口农村家庭,年缴费2400元相当于两亩地全年净收入,而低收入群体缴费占比可支配收入超6%,远高于城镇高收入家庭的0.3%。保费连年上涨叠加收入增长乏力,迫使许多家庭选择“弃保减负”。
医保政策设计削弱参保积极性。现行制度下,连续缴费与断缴后重新参保的报销比例无差异,且个人账户余额年终清零,导致“缴与不缴一个样”的认知蔓延。实际就医中,目录内药品短缺、基层医疗资源不足等问题进一步拉低报销实效,部分患者实际报销比例不足50%,远低于官方公布的68.3%。政策宣传不到位、理赔程序复杂等痛点,加剧了群众对医保效益的质疑。
年轻群体“健康幻觉”加速断缴潮。16—50岁人群参保率显著低于其他年龄段,尤其是外出务工青年,因工作流动性强、社保覆盖有限,更倾向将医保视为“非必要支出”。他们普遍抱有“小病自费、大病再缴”的侥幸心理,却忽视了突发重疾可能带来的毁灭性经济风险,如白血病等大病治疗费用动辄数十万元,远超个人承受能力。
断缴后果远超短期节省。除失去即时医疗报销资格外,新规明确2025年起断缴者补缴后需经历3—6个月等待期,期间医疗费用全额自负。长期断缴更可能导致医保基金收不抵支,推高整体医疗成本,形成“越少人缴—保障越差—更多人弃缴”的恶性循环。理性看待医保的互助共济属性,平衡当下支出与未来风险,或许是应对这一困境的更优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