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猫可能引发的疾病主要包括人畜共患病(如猫抓病、弓形虫病、狂犬病)、过敏性疾病(如过敏性鼻炎、哮喘)以及宠物自身携带的寄生虫感染(如跳蚤、蛔虫)。 这些健康风险与猫咪的卫生状况、饲养环境及个体免疫力密切相关,但通过科学管理可有效预防。
-
人畜共患病
- 猫抓病:由汉塞巴通体细菌引起,通过抓伤或咬伤传播,症状包括局部红肿、淋巴结肿大,甚至发热。
- 弓形虫病:孕妇尤其需警惕,接触含弓形虫卵的猫粪可能引发胎儿畸形,日常需戴手套清理猫砂盆。
- 狂犬病:未接种疫苗的猫若咬伤人,可能传播致命病毒,定期接种疫苗是关键。
-
过敏性疾病
猫毛、皮屑或唾液中的蛋白质可能诱发过敏,表现为皮肤瘙痒、鼻炎或哮喘。部分人长期接触后缓慢致敏,症状可能延迟出现。过敏体质者需谨慎评估饲养决定。 -
寄生虫感染
猫咪易携带跳蚤、蜱虫等体外寄生虫,以及蛔虫、绦虫等体内寄生虫。定期驱虫、保持环境清洁可阻断传播链,避免人宠交叉感染。 -
猫咪自身疾病
如猫瘟、猫传腹等传染病需通过疫苗接种预防;泌尿系统疾病(如结石)则需注重饮食管理和水分摄入。
科学养猫的核心在于预防:定期接种疫苗、驱虫、保持环境清洁,并避免与宠物过度亲密接触(如共眠)。若出现疑似症状,及时就医并告知宠物接触史,人与猫的健康才能长久共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