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第一批近视手术者现状:技术迭代见证者,多数视力稳定但需警惕个体差异。上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中国首批接受近视手术的人群以RK(放射状角膜切开术)和早期准分子激光(PRK/LASIK)为主,如今已步入中老年。他们中多数人视力保持良好,部分出现老花或轻微回退,极少数早期RK患者报告并发症。这些“先行者”的经历为现代近视手术的安全性提供了长期随访数据。
中国近视手术始于1981年的RK技术,依赖医生手动切割角膜,风险较高。1993年准分子激光引入后,手术精度显著提升,但公众仍持观望态度。2005年前后,首批接受LASIK手术的患者(如报道中的唐微)术后视力可达1.5,至今19年未出现严重后遗症。不过,年龄相关性变化如老花无法避免,这与手术本身无关。
早期RK手术因技术局限,部分患者中年后出现角膜稳定性问题。而2000年后的准分子激光和2010年后的飞秒激光(如全飞秒SMILE)患者,并发症率大幅降低。例如,福州一位1995年接受准分子手术的患者,28年后复查视力仍为1.2。技术差异是关键:现代全飞秒手术无需制瓣,微创性显著减少干眼和角膜移位风险。
个体差异与术后护理同样重要。部分患者因术前筛查不严格(如圆锥角膜倾向)或过度用眼导致视力回退。但研究显示,中低度近视者术后12年仅7%回退超100度。军人、飞行员等职业近年放宽近视手术限制,侧面印证其安全性。
总结:中国近视手术40年发展已从“冒险尝试”变为成熟选择,首批患者的经历证明技术迭代的价值。建议潜在手术者选择正规机构,结合自身用眼需求评估术式,术后定期检查并保持科学用眼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