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防治工作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综合多个权威来源整理如下:
一、职业病防治责任制
-
建立责任体系
依据《职业病防治法》,用人单位需建立以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为核心,部门分工明确、岗位责任到人的责任体系,确保职业病防治工作有人负责。
-
经济手段与激励机制
通过经济手段(如绩效考核、奖优罚劣)与职业病防治目标挂钩,避免单纯依赖劳动者承担防治责任。
-
职责明确与考核机制
明确各级人员职责范围、工作任务及考核标准,实现责任指标化、数据化。
二、法律保障与合规管理
-
依法参保
按规定为劳动者缴纳工伤社会保险,及时申报人数、工资总额及缴费情况,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工伤认定和待遇保障。
-
危害因素申报与评价
建立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制度,定期进行危害因素检测与评价,并在扩建项目竣工验收前完成控制效果评价。
-
法律法规遵循
严格遵守《职业病防治法》及其他相关法规,执行职业病危害告知、警示与应急处理制度。
三、职业病危害防控
-
工程控制与个体防护
-
设置报警装置、配备急救设备、建立应急通道等物理防护措施;
-
提供符合标准的防护用品(如口罩、防护服),并指导正确使用。
-
-
管理措施与风险防控
-
制定职业病危害事故隐患排查与应急救援制度,定期开展风险评估与监控;
-
对重点岗位和工序实施重点监控,建立职业病危害档案。
-
-
健康监测与干预
- 建立职业健康监护档案,定期开展职业健康检查,分析结果并制定干预措施。
四、应急管理与持续改进
-
事故应急处理
发生职业病危害事故时,立即启动应急预案,组织救援、调查原因并报告相关部门,参与善后处理。
-
科研与培训
开展职业病防治技术研发,定期组织内部培训,提升员工防护意识和应急处理能力。
-
质量管理体系
建立职业病防治质量管理体系,确保监测、评价、防护等工作的规范性和有效性。
五、健康促进与政策支持
-
健康教育
通过讲座、视频等形式普及职业病防治知识,增强员工自我防护意识;
- 新员工岗前培训需包含职业病危害识别与防护内容。
-
政策依据与执行
依据国家职业病防治政策,制定本地化实施方案,确保政策落地执行。
通过以上措施,企业可有效控制职业病危害,保障劳动者健康,同时履行法律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