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病防治的核心在于“预防为主、防治结合”,通过科学识别危害、优化工作环境、强化个人防护和健全管理制度,可有效降低职业病的发生率。 关键措施包括:危害因素动态监测、防护设备规范使用、定期职业健康检查以及多方责任协同落实。
-
危害识别与源头控制
职业病由物理、化学、生物等因素引发,如粉尘(矽肺)、噪声(听力损伤)或化学毒物(中毒)。企业需定期检测工作场所危害强度,优先采用无毒替代品或密闭化工艺,从源头减少暴露风险。 -
环境优化与工程防护
确保工作场所通风、降噪设施达标,设置警示标识与应急设备。例如,高噪声区域需配备隔音墙,接触粉尘岗位需安装局部排风装置,并强制佩戴防尘口罩。 -
个人防护与健康管理
劳动者需正确使用防护装备(如护目镜、防毒面具),避免直接接触有害物质。企业应组织上岗前、在岗期间及离岗时的职业健康检查,建立动态健康档案,早发现、早干预。 -
制度保障与社会共治
企业需落实职业病防治经费,开展职业卫生培训;政府应加强监管与立法,工会需监督权益落实。例如,通过“三同时”制度(防护设施与工程同步建设)确保合规性。
职业病防治需个人、企业与社会的持续投入,只有将技术措施、健康监护和制度管理结合,才能构建长效防护体系,真正守护劳动者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