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中粘多糖增高通常提示粘多糖贮积症(MPS),这是一种罕见的遗传性代谢疾病,由分解粘多糖的酶缺乏导致。患者体内无法正常代谢粘多糖,使其在组织器官中堆积,进而引发多系统损害。
1. 疾病核心机制
粘多糖贮积症因基因突变导致特定溶酶体酶活性缺失,如α-L-艾杜糖醛酸酶(MPS I型)或硫酸酯酶(MPS II型)。未降解的粘多糖(如硫酸皮肤素、硫酸肝素)随尿液排出,同时积累在骨骼、心脏、神经系统等部位,造成渐进性损伤。
2. 典型症状与分型
根据酶缺陷类型,MPS分为7种亚型(如MPS I、II、IV等),常见表现包括:
- 面容粗陋:额头突出、鼻梁扁平;
- 骨骼畸形:脊柱后凸、关节僵硬;
- 器官受累:肝脾肿大、角膜混浊;
- 神经系统:智力退化(部分亚型)。
3. 诊断与治疗
- 尿检筛查:定性检测粘多糖(如甲苯胺蓝试验),定量分析硫酸皮肤素等成分;
- 确诊方法:酶活性检测或基因检测;
- 治疗选择:酶替代疗法(如拉罗尼酶)、造血干细胞移植,需结合对症支持治疗。
4. 预后与注意事项
早期干预可延缓病情进展,但多数MPS无法根治。患者需定期监测心肺功能、视力及骨骼状态,避免剧烈运动以防关节损伤。
若尿检提示粘多糖异常,建议尽快至遗传代谢科进一步评估,明确分型并制定个体化管理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