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医保工作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如下:
一、参保率持续下降
-
缴费压力与经济负担
近年来医保缴费标准逐年上涨(如2024年达到380元/人),叠加城乡居民养老保险,部分家庭负担加重,导致断缴、弃保现象。
-
政策宣传不足
部分居民对医保政策理解偏差,尤其对个人账户作用、报销流程等存在疑虑。
二、基金运行风险
-
收支不平衡
部分地区医保基金出现亏空,主要因个人缴费比例过高(如2025年建议降至180元/人)、报销标准过高(如住院报销起付线2000元)。
-
基金监管不足
门诊、医院机构存在骗保、过度医疗现象,医保基金以省级为单位核算时难以精准控制成本。
三、制度设计缺陷
-
城乡差异未缓解
城乡居民医保与职工医保标准仍存在差异,且对非在职职工(如学生、灵活就业人员)保障不足。
-
保障范围有限
门诊报销比例低(仅60%)、大病保险额度不足(最高20万元)。
四、信息系统与资源配置问题
-
重复参保隐患
尽管系统整合后重复参保问题得到缓解,但信息反馈滞后仍可能引发缴费纠纷。
-
基层服务薄弱
基层医疗机构能力不足,难以满足整合后医保需求,导致部分群体参保意愿降低。
改进建议
-
降低缴费标准
将2025年标准降至180元/人,90元纳入个人账户,50元纳入统筹,减轻家庭负担。
-
优化报销机制
提高住院报销起付线至2000元,降低报销比例(基层80%、其他医院60%),并扩大特慢性病、生育报销范围。
-
完善基金监管
实行医保基金省级统核算,建立保本微利机制,对医疗机构进行价格指导和绩效评估。
-
增强政策透明度
通过多种渠道宣传医保政策,明确个人账户权益,减少参保疑虑。
-
推动城乡统筹
统一城乡居民医保制度,消除政策差异,对低收入群体加大财政补贴力度。
通过以上措施,可提升医保覆盖面和基金可持续性,更好地实现全民医疗保障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