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片赤褐斑,株型簇立
稻赤枯病(又称铁锈病、缩苗病、坐蔸)是水稻常见生理性病害,其病征表现如下:
一、典型症状
-
叶片症状
- 下部老叶出现大小不等的赤褐色斑点,严重时聚合成斑块或条状,斑点从叶尖沿叶缘向下扩展,导致叶片僵缩变小、叶色反常(青铜色或暗绿色)。 - 严重时整株仅少数新叶保持绿色,远观似“火烧样”。
-
株型与根系
- 稻株簇立,分蘖迟缓或不分蘖,根系发育不良,呈褐色、软绵状且无弹性,严重时根系腐烂、白根极少。
-
生育期影响
- 早期叶片功能受损导致光合作用下降,后期因营养供应不足加速早衰,穗粒减少且籽粒不饱满。
二、分型特征
-
缺钾型
- 土壤有效钾含量低,发病初期基部叶片自叶尖沿叶缘变黄褐色,后期出现赤褐色斑点,根系老化、脆弱易脱落。
-
植株中毒型
- 土壤含还原性化学物质(如硫化氢、二价铁),导致根系活力降低,稻苗返青迟缓或死亡,叶片中脉黄化并出现红褐色黑斑。
-
低温诱发型
- 长期低温阴雨影响根系发育,吸肥能力下降,叶片暗绿且易折断,分蘖减少。
三、严重后果
-
一般减产5%-10%,严重时可达30%以上。
-
长期积累导致土地生产力下降,需配合土壤改良和综合管理措施。
四、防治建议
-
土壤管理
-
深耕改土,增加土壤通透性,避免长期淹水或通气不良。
-
移栽前对田地消毒,减少病原菌传播。
-
-
营养调控
-
缺钾田补充钾肥(如氯化钾),缺磷田增施磷肥(如过磷酸钙)。
-
避免过量施用未腐熟有机肥,防止土壤中毒。
-
-
环境调控
- 高温期排水晒田,低温期覆盖保温材料,增强稻株抗逆性。
通过综合管理措施,可有效控制稻赤枯病的发生与蔓延,保障水稻产量与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