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院传染病上报制度是医疗机构依法防控传染病的关键环节,其核心在于确保疫情信息的及时性、准确性和保密性。 该制度通过首诊负责制、分级上报流程和电子化直报系统,实现甲类传染病2小时内、乙丙类24小时内网络直报,并严格规范登记、审核、订正等环节,避免瞒报、漏报。关键亮点包括:首诊医生终身责任制、多部门协同核查机制、以及违反上报规定的法律责任。
-
首诊负责制与分级上报
首诊医生发现传染病后需立即填写电子报告卡,甲类及按甲类管理的传染病(如肺炭疽、新冠肺炎)须2小时内上报公共卫生科并网络直报,其他传染病限时24小时。放射科、检验科的阳性结果需同步反馈至临床科室,确保信息闭环。 -
电子化直报与数据管理
医院通过国家传染病网络直报系统提交数据,网络直报员需经专业培训,审核报告卡信息(如患者住址、接触史)无误后录入系统。已上报病例若需诊断变更或死亡订正,需及时填写订正卡并更新系统,所有数据定期导出备份保存3年。 -
保密措施与法律责任
患者隐私受严格保护,仅限必要人员接触信息。对瞒报、缓报的医务人员将依《传染病防治法》追责,包括行政处罚或移交司法机关;医院每月开展漏报自查,结果纳入绩效考核。 -
多部门协同与持续优化
公共卫生科、院总值班、疾控中心形成三级联动,突发疫情时启动应急预案。医院定期评估上报流程,结合新技术(如AI辅助诊断)提升效率,同时通过培训强化医护人员的法律意识和上报技能。
医疗机构需将传染病上报制度视为公共卫生安全的基石,通过规范化操作和动态优化,既履行法定义务,也为疫情研判提供精准数据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