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据我国医疗保障制度的规定,单位缴纳的医保费用不进入个人账户,而是全部计入统筹基金。这一政策自2023年7月1日起正式实施,主要调整内容如下:
一、政策调整背景
-
优化基金使用效率
单位缴纳部分占医保总费用的比例较高(通常为60%-70%),但个人账户仅占整体医保基金的3%-4%。将单位缴费划入统筹基金,可以增加对住院、重大疾病等大额医疗费用的保障能力,提升整体医保基金的抗风险能力。
-
改革个人账户功能
通过减少个人账户的资金量,可以将更多资源用于门诊共济保障等民生领域。例如,门诊费用报销比例的提高、药品目录的动态调整等,均受益于统筹基金规模的扩大。
二、具体调整内容
-
单位缴费去向
自2023年7月1日起,单位缴纳的医保费(包括原本计入个人账户的30%-35%)全部转为统筹基金,个人账户仅保留个人缴费部分(约6%-10%)。
-
个人账户计算方式
调整后,个人账户月缴金额 = 当年参保基数 × 2%(如基数6000元则月缴120元)。
-
历史影响
2023年前,单位缴费中划入个人账户的部分(约30%-35%)曾使个人账户月缴金额较高(如基数6000元时可达180元),调整后月缴金额普遍减少(如降至120元)。
三、对职工的影响
-
短期变化
职工医保卡内的“小药钱”(门诊报销额度)可能暂时减少,但长期来看,统筹基金增强后门诊保障能力将提升。
-
长期意义
通过改革,医保基金将更合理分配,降低个人自付比例,提高整体医疗保障水平。
四、政策意义
-
增强基金共济性 :避免个人账户资金被过度占用,确保基金在重大疾病、住院等场景下的充足支付。
-
推动医疗保障升级 :为后续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如按病种付费)奠定基础。
单位缴纳部分不再划入个人账户是医保制度改革的重要举措,旨在优化基金结构,提升保障效能。职工应理解政策变化,合理利用医保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