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息肉若不及时治疗,可能引发癌变、消化道出血、梗阻等严重后果,但具体风险因息肉类型和大小而异。 较小的良性息肉可能仅需定期观察,而腺瘤性息肉或直径>2cm的息肉则需立即干预,否则癌变率可达30%-58%,并伴随持续腹痛、贫血等并发症。
-
癌变风险分层
腺瘤性息肉(尤其绒毛状亚型)恶变风险最高,长期存在可能发展为胃癌;增生性息肉癌变率不足2%,但体积增大后仍需切除。直径≥1cm的息肉无论类型均建议内镜下切除,避免进展为恶性肿瘤。 -
症状加重与并发症
未治疗的息肉可能逐渐增大,导致胃腔阻塞引发腹胀、呕吐;表面糜烂会引发出血(黑便或呕血),长期失血可致贫血。极少数情况下,大息肉可能引发胃穿孔,需紧急手术。 -
治疗时机与方式
胃底腺息肉或<0.5cm的炎性息肉可暂缓治疗,但需每6-12个月复查胃镜;腺瘤性息肉或>2cm的息肉应选择内镜下切除(如EMR/ESD术),创伤小且恢复快。术后需病理检查明确性质。
提示:无论是否治疗,均需调整生活习惯——根治幽门螺杆菌、避免长期服用抑酸药、戒烟酒及辛辣饮食。高危人群(有胃癌家族史、年龄>50岁)应每年胃镜筛查,早发现早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