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合国除了艾滋病日(12月1日)外,还设立了世界防治结核病日(3月24日),旨在提高全球对结核病的认知并推动防治行动。结核病与艾滋病同为全球重大公共卫生挑战,联合国通过设立疾病日呼吁各国加强防控合作。
1. 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的由来
1995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3月24日定为世界防治结核病日,纪念1882年德国科学家罗伯特·科赫发现结核杆菌。这一日期旨在提醒公众结核病的长期威胁,并推动诊断、治疗和疫苗研发的进步。
2. 结核病的全球影响
结核病是仅次于艾滋病(由HIV引起)的单一传染病致死原因,每年导致约150万人死亡。耐药性结核病的出现加剧了防治难度,尤其在医疗资源匮乏的地区。联合国通过疾病日倡导公平获取药物和医疗资源。
3. 与其他联合国疾病日的关联
- 世界疟疾日(4月25日):关注疟疾防治,与结核病日共同体现对传染病的重视。
- 世界肝炎日(7月28日):突出病毒性肝炎的防控,形成对重大疾病的全面覆盖。
4. 公众如何参与
个人可通过接种疫苗(如卡介苗)、关注症状(如持续咳嗽)、支持公益组织等方式贡献力量。社交媒体传播科普信息也是推动认知的有效途径。
联合国疾病日体系通过多主题覆盖,推动全球健康议程。结核病日的设立不仅强化了防治意识,更体现了国际社会对消除可预防疾病的共同承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