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抗品种,科学管理,精准用药
稻瘟病是水稻的主要病害之一,综合防治需结合农业措施和化学防治,具体方法和时间安排如下:
一、农业防治措施
-
品种选择与轮作
选用抗病品种,避免连续多年种植同一品种。同一区域种植2-3个不同抗性基因的品种,降低单一抗性基因退化风险。
-
合理施肥与土壤管理
遵循“控氮、增磷、保钾”原则,基肥每平方米不超过15克尿素。采用浅-湿-干间歇灌溉,降低田间湿度,减少病菌滋生环境。
-
田间清洁与病源控制
及时清除田间杂草和病残体,销毁病稻草,减少病菌传播源。育秧期对种子进行50℃温水浸种或25%咪鲜胺浸种,消除表面病菌。
-
密植与通风管理
保持适当种植密度,避免过密导致通风不良。通过开沟排水、覆盖遮阳网等方式降低田间湿度,增强植株抗病性。
二、化学防治措施
-
预防性喷药
-
秧苗期 :3叶1心期喷施40%稻瘟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25%咪鲜胺1000倍液,预防早期感染。
-
孕穗末期/齐穗期 :穗颈瘟需重点防治,可选用75%三环唑可湿性粉剂20-30克/亩,或2%春雷霉素90克/亩,均匀喷雾。
-
-
发病期应急处理
当病斑达到2级防治指标时,需立即喷药。已发病地块应选用稻瘟灵、咪鲜胺等高效药剂,确保全面覆盖。喷药时避开扬花期,优先在上午10点前或下午3点后进行,防止药液污染花粉。
-
药剂选择与轮换
-
常用药剂 :三环唑、异丙硫脲、春雷霉素、井冈霉素等,需根据发病阶段和品种抗性选择。例如,破口期可用20%三环唑30-40克/亩,齐穗期重复用药。
-
轮作与混配 :与禾本科作物轮作,避免连作。可混配使用苯菌酯、醚菌·氟环唑等药剂,提高防治效果。
-
三、综合管理建议
-
监测与预警 :建立田间病菌监测体系,结合品种抗性鉴定与气象预测,制定精准防治方案。
-
规范操作 :使用油悬浮剂等先进剂型,确保喷液量1升/亩以上,配合0.5%-1%助剂提升效果。
通过农业预防与化学调控的结合,可有效控制稻瘟病,保障产量与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