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树病虫害防治是通过生态调控、生物防治和科学用药等手段,综合管理茶园环境与病虫害关系,确保茶叶质量安全和生态可持续的核心技术。其核心在于预防为主、绿色优先,结合精准监测与低干预措施,将病虫害控制在经济阈值内,同时减少化学农药依赖。
茶树病虫害防治需遵循三大原则:一是分区精准防控,根据华南、西南等茶区主要病虫种类(如茶小绿叶蝉、茶饼病)制定差异化策略;二是生态平衡优先,通过种植显花植物、释放天敌(如捕食螨、赤眼蜂)增强茶园自控能力;三是安全用药底线,严格选用矿物油、苦参碱等低毒药剂,遵守安全间隔期。例如,贵州茶区采用诱虫板+短稳杆菌防治茶毛虫,虫口下降率达80%以上。
关键防治技术包括:
- 农业防治:冬季深耕清园破坏病虫越冬环境,合理修剪改善通风透光性,平衡施肥提升茶树抗性。
- 理化诱控:每10亩安装太阳能杀虫灯诱杀鳞翅目成虫,悬挂黄板诱集小绿叶蝉,性信息素干扰害虫交配。
- 生物农药应用:苏云金杆菌靶向灭杀茶尺蠖幼虫,氨基寡糖素诱导茶树抗病性,印楝素阻断蓟马取食链。
实施中需注意:出口茶园需符合欧盟有机认证标准,如使用枯草芽孢杆菌需通过色瑞斯认证;应急用药时,联苯菊酯等化学药剂每年限用1次以避免抗药性。
提示:茶农应建立病虫害监测日志,结合气象数据预判爆发风险,优先采用农业部推荐的绿色防控技术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