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资金紧缺是当前我国医疗保障体系面临的主要挑战,其成因复杂且多维度,可归纳为以下核心原因:
一、人口老龄化加剧
-
老年人口比例激增
我国已进入中度老龄化社会,65岁以上人口占比持续上升(如北京达15.9%)。老年人因慢性病、多病共存等特征,医疗需求是年轻人的数倍,直接推高医保支出。
-
养老金替代率不足
老年人缴费年限缩短(平均30年)与退休后长期医疗需求不匹配,导致个人账户资金不足,需从统筹基金中调拨。
二、医疗费用持续上涨
-
药品及医疗技术成本高
新药、新技术的应用以及进口原研药集采后价格波动,导致药品费用占医疗总支出的比例上升。例如,新冠疫苗虽由医保支付,但累计支出庞大。
-
医疗服务需求升级
患者对高质量医疗资源的需求增加,如私立医院、特需医疗等非基本医疗服务占比提升。
三、医保基金使用效率问题
-
过度医疗与浪费现象严重
存在“六非”问题(非合理用药/检查/收费、非参保对象享受待遇、区域医疗资源不均衡等),导致医保基金被不合理占用。例如,慢性病患者为报销更多费用而选择住院,医院为获取医保资金而扩大诊疗范围。
-
门诊保障不足的补偿机制缺陷
门诊共济改革后,个人账户资金减少,但门诊统筹基金承载了更多门诊费用,加剧了基金压力。
四、医保制度设计与财政支持不足
-
基金收支矛盾突出
医保支出增速(年均约6%)低于收入增速(年均仅5.3%),且财政补贴减少(从12%降至5.3%),导致基金入不敷出。
-
地区差异与政策偏差
部分地区对门诊费用报销限制过严,导致患者转向住院;药品集采等政策可能影响医保基金对创新药的支持。
五、其他因素
-
疫情等突发支出冲击 :新冠疫情防控期间,核酸检测、疫苗接种等专项支出对医保基金造成临时性压力。
-
参保覆盖不足 :部分地区存在应参保未参保现象,削弱了医保基金的整体抗风险能力。
应对建议 :需通过完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如商业医疗保险)、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加强医保监管、推进医药价格改革等多措并举,缓解基金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