肠梗阻的病理生理改变主要体现在肠管扩张积气积液、体液与酸碱平衡失调、感染和中毒、休克以及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等方面。这些改变相互影响,对患者健康造成严重威胁。
肠管扩张积气积液方面,肠梗阻发生后,梗阻部位以上的肠管因气体和液体无法顺利通过而出现扩张,气体主要来自咽下的空气,液体则源于消化液和肠腔内渗出。随着肠管扩张加剧,肠壁变薄,严重时可导致肠壁血运障碍甚至坏死穿孔。
体液与酸碱平衡失调上,肠梗阻时,患者频繁呕吐导致大量消化液丢失,同时肠壁静脉回流受阻,血浆渗出至肠腔和腹腔,引起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失衡。高位肠梗阻易引发代谢性碱中毒,低位肠梗阻则常导致代谢性酸中毒。
感染和中毒是由于梗阻部位以上肠腔内细菌大量繁殖,产生毒素,当肠壁缺血、屏障功能受损时,细菌和毒素可进入血液循环,引起全身性感染和中毒症状。
休克常由上述病理生理改变进一步发展而来,严重的脱水、电解质紊乱、感染和中毒等,可导致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引起低血容量性休克和感染性休克,危及生命。
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上,肠管高度扩张使腹压升高,膈肌上抬,影响肺的通气和换气功能;回心血量减少,心脏负担加重,导致呼吸和循环功能障碍。
肠梗阻的病理生理改变复杂多样且相互关联,这些改变若不及时纠正,会对患者生命健康造成极大危害,肠梗阻的早期诊断和及时治疗十分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