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心内膜炎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心脏内膜炎症,主要累及心脏瓣膜,可导致发热、心脏杂音、栓塞等严重并发症,早期诊断和抗生素治疗是关键。
-
病因与感染途径
细菌性心内膜炎通常由链球菌、葡萄球菌等细菌侵入血液引发,常见于口腔手术、静脉吸毒或存在心脏基础病变(如瓣膜病)的人群。 -
典型症状
- 持续发热(38℃以上)
- 心脏杂音(听诊可发现异常心音)
- 皮肤瘀点、指甲下线状出血(微血管栓塞表现)
- 器官栓塞(如脑梗、肺栓塞)
-
诊断方法
- 血培养:明确致病菌类型
- 超声心动图:观察瓣膜赘生物或损伤
- 临床标准(如Duke标准)结合症状和检查结果
-
治疗与预后
- 抗生素治疗:需长期静脉用药(4-6周)
- 手术干预:严重瓣膜损毁时需置换瓣膜
- 预后差异大,未及时治疗者死亡率可达30%
预防重于治疗:保持良好的口腔卫生、高危人群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可显著降低风险。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或心脏不适,应尽早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