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性心内膜炎是一种由细菌感染引起的心脏内膜炎症,常累及心脏瓣膜,导致赘生物形成、血流异常及多器官并发症。其典型表现包括发热、心功能减退和栓塞症状,需及时抗生素或手术治疗以避免致命风险。
核心要点
-
病因与机制
细菌通过血液侵入心内膜(如链球菌、葡萄球菌感染),引发局部炎症和赘生物。赘生物脱落可随血流栓塞其他器官(如脑、肾),造成继发损害。 -
典型症状
- 全身症状:持续发热、寒战、乏力、体重下降;
- 心脏表现:心杂音、胸闷、心律失常,严重时出现心力衰竭;
- 栓塞迹象:皮肤淤斑、关节痛,或突发脑梗、肾梗死等。
-
治疗与预防
- 抗生素:需长期静脉用药(如青霉素类联合庆大霉素),根据药敏调整;
- 手术:瓣膜严重损坏时需修复或置换;
- 预防:高危人群(如心脏瓣膜病患者)需在牙科或手术前预防性使用抗生素。
早期诊断和规范治疗是关键,若出现不明原因发热伴心脏异常,应立即就医排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