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痢(脂肪泻)可能是多种消化系统或代谢疾病的信号,尤其与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肠道吸收障碍(如乳糜泻、克罗恩病)、肝胆疾病(如胆汁淤积性肝病)以及术后并发症密切相关。 典型表现为粪便油腻、恶臭、漂浮,伴随体重下降和营养不良,需及时就医排查病因。
-
胰腺疾病
胰腺分泌的胰脂肪酶是分解脂肪的关键,慢性胰腺炎、胰腺癌或囊性纤维化会导致酶分泌不足,未消化的脂肪直接排出形成脂肪痢。患者常伴腹痛、腹胀等症状。 -
肠道吸收障碍
乳糜泻(麦胶过敏)、克罗恩病或小肠细菌过度生长会损伤肠黏膜,影响脂肪吸收。这类疾病还可能引发腹泻、贫血等全身症状。 -
肝胆疾病
胆汁中的胆盐帮助乳化脂肪,硬化性胆管炎、胆结石或肝硬化等疾病导致胆汁不足,脂肪无法被有效分解,粪便呈现灰白色且油腻。 -
术后或药物影响
胃大部切除术可能改变消化结构,减少胰酶分泌激素;某些药物(如奥利司他)或放疗也可能干扰脂肪代谢,诱发脂肪痢。
若长期出现脂肪痢症状,需结合粪便检查、血液检测或影像学明确病因,并针对性调整饮食(如低脂、高蛋白)或补充胰酶。 早期干预可改善预后,避免营养不良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