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乡居民医保征缴面临的问题及改进建议如下:
一、主要存在问题
-
缴费标准过高
近年来个人缴费额从2019年的300元/人/年上涨至2025年的420元/人/年,增长幅度达40%-80%,部分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居民负担过重。
-
参保率持续下降
2019年后征缴职责划转至税务部门,叠加信息系统不完善、缴费时间集中等问题,导致重复参保减少但参保率下滑。
-
缴费便利性不足
-
部分村民因长期在外打工错过缴费期,中断参保超过规定年限将无法享受医保待遇;
-
信息系统以身份证号(而非户籍或居住地址)为唯一识别,导致地址不一致的居民参保受阻。
-
-
待遇保障差异
居民医保不返还门诊费用,而职工医保有个人账户且门诊费用可结转,待遇设计不合理。
二、具体建议
-
动态调整缴费标准
参考当地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科学测算缴费基数,避免同比例大幅上涨,减轻家庭经济负担。
-
完善缴费服务机制
-
推出分档缴费制度,允许居民根据经济状况选择不同缴费档次,参考城乡居民养老保险档次设置;
-
延长缴费期并允许补缴,避免因短期缴费压力导致断缴。
-
-
强化宣传与培训
通过多种形式普及医保政策,提高群众参保意识,解决因信息不对称导致的参保意愿不足问题。
-
优化信息系统
改进身份识别机制,支持户籍/居住地址与参保信息匹配,确保征缴数据准确及时。
-
建立门诊费用返还机制
参考职工医保模式,为居民医保设立门诊个人账户,并按比例返还费用,提升参保积极性。
-
加强部门协同与监管
税务部门与医保部门建立信息共享机制,及时提醒缴费,同时加强征缴政策宣传与监管。
三、政策建议
-
差异化待遇管理 :对连续缴费与中断缴费的群体实施不同待遇标准,鼓励长期参保;
-
财政补贴与基金监管 :加大财政对医保的补贴力度,同时强化基金使用监管,确保基金可持续性。
通过以上措施,可有效缓解居民参保压力,提升医保覆盖面和待遇水平,进一步巩固民生保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