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目录一般每年更新一次,国家医保局会根据临床需求、药品疗效和基金承受能力等因素进行动态调整,重点纳入临床急需、疗效确切且价格合理的药品。调整工作通常遵循"保基本、广覆盖"原则,通过专家评审等程序实现目录优化。
-
调整周期固定
我国自2017年起建立医保药品目录动态调整机制,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评审。调整时间窗口通常为下半年,例如2023年目录调整工作于6月启动,次年1月执行新目录。 -
准入条件明确
新药需满足三大硬指标:
- 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上市
- 具备临床治疗价值优势
- 经济性评估达标
抗癌药、罕见病用药、儿童用药享有评审政策倾斜。
- 调出机制完善
存在下列情况的药品将被移出目录:
- 被国家药监部门撤销批准证明文件
- 经专家评估存在严重不良反应
- 同治疗领域出现明显临床优势的替代药品
- 谈判准入流程
创新药通过医保谈判纳入目录时:
- 企业需提交药物经济学证据
- 谈判专家组测算医保支付标准
- 2023年谈判成功率高达82%
- 地方增补权限
省级医保部门可在国家目录基础上:
- 增补不超过15%的乙类药品
- 调整部分药品自付比例
- 2020年起取消地方医保目录,过渡期3年
参保人可通过国家医保服务平台APP实时查询目录变动。需要特别注意的是,谈判药品的有效期一般为2年,到期后需重新议价。各地执行新版目录存在1-2个月过渡期,建议在政策切换期提前确认用药报销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