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的预结算是指医疗保险经办机构提前向定点医疗机构支付一定比例的医疗费用,以简化结算流程、缓解医疗机构资金压力,并确保患者就医时无需全额垫付费用。其核心亮点包括:减轻患者经济负担、优化医疗机构现金流、通过总额预付制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重要举措。
-
定义与运作机制
医保预结算通常分为两种形式:一是经办机构根据历史数据或协议,按季度或月度向医疗机构预付部分费用(如北京按年度总额的7%-11%比例按月预拨);二是患者住院时缴纳押金,医保部门实时审核并直接结算报销部分,出院时仅支付自费金额。预付金额计算公式一般为:,其中基数参考医疗机构上年度医保基金月均支付额。 -
核心优势
- 患者层面:避免高额垫资,尤其对大病或低收入群体至关重要。例如,安徽实现出院次日医保自动拨付,患者仅需承担自付部分。
- 医疗机构层面:按月预付或每日即时结算(如盐城试点)显著缩短回款周期,北京600余家医院通过预拨资金缓解90%的垫付压力。
- 医保控费:总额预付制结合病种分值(DIP)等工具,抑制过度医疗。如湘潭市DRG改革后,次均住院费用下降明显。
-
实施挑战
部分地区因预算紧张可能导致医院推诿病人,或预付系数计算不合理(如未实现药品采购“三流合一”的机构系数较低)。突发疫情等紧急情况需专项预付机制支持,如北京疫情期间向56家医院追加预付30亿元。
总结:医保预结算通过前置资金拨付与智能化审核,平衡了效率与公平。未来随着全国即时结算试点扩大(如76个统筹区已启动),将进一步优化医疗资源分配,但需动态调整预付规则以适应多元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