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按病种付费是指通过统一的疾病诊断分类,预先制定每种疾病的定额支付标准,医保机构按此标准与住院人次向医疗机构支付费用。其核心在于将医疗费用标准化,既避免过度治疗,又保障服务质量,同时明确个人负担不增加,实现医疗资源消耗与疾病复杂程度、服务强度的合理匹配。目前覆盖病种超100种,包括急性心肌梗死、白内障等常见病,并逐步扩大至日间手术和中医治疗领域。
医保按病种付费通过科学分组(如核心病种、综合病种)和动态调整机制,确保费用合理。例如,基准病种分值设为1000分,其他病种按费用比例计算分值,结合医疗机构系数(如CMI、等级系数)和辅助目录(并发症、年龄等)校正支付标准。对于费用异常病例(如超2倍或低于0.5倍标准),通过偏差调节机制平衡支付,避免推诿重症或分解住院。
实施中,医保部门基于历史数据测算病种分值和点值,形成“疾病诊断+治疗方式”的支付单元。例如,DIP(按病种分值付费)利用大数据聚类病种,年度预算总额除以总分值得出点值,最终支付金额=病种分值×点值×调节系数。这种方式推动医疗机构从“收入中心”转向“成本中心”,激励合理诊疗。
总结来看,按病种付费是医保支付方式改革的关键举措,通过标准化、透明化的费用控制,平衡医、保、患三方利益,未来将进一步优化病种覆盖和动态响应机制,助力医疗体系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