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了病理检查不一定必须做免疫组化,但若遇到诊断不明确、肿瘤分型复杂或需靶向治疗时,免疫组化是关键的补充手段。其核心价值在于精准鉴别肿瘤来源、指导个体化治疗,尤其在疑难病例中能显著提升诊断可靠性。
-
常规病理检查的局限性
普通病理(如HE染色)通过显微镜观察细胞形态,可初步判断良恶性。但对于低分化肿瘤、形态相似的病变或罕见病例,仅凭形态学可能无法明确诊断,此时免疫组化通过检测特定蛋白标记物(如HER2、Ki67)提供客观依据。 -
免疫组化的核心应用场景
- 肿瘤分型与溯源:例如区分肺癌亚型(腺癌 vs. 鳞癌)或确定转移瘤原发部位。
- 指导靶向治疗:乳腺癌的ER/PR检测、HER2表达水平直接影响内分泌治疗或靶向药选择。
- 预后评估:Ki67指数高低可预测肿瘤增殖活性,帮助制定后续治疗方案。
-
非必需情况与例外
若常规病理已明确良性病变(如慢性炎症)或典型恶性肿瘤(如高分化鳞癌),免疫组化可能无需额外进行。但部分医院会标准化检测某些指标(如PD-L1),以提前为潜在治疗需求做准备。
总结:免疫组化并非病理检查的“必选项”,而是“按需选项”。患者应信任医生的专业判断,若被建议补充免疫组化,通常意味着需要更精准的诊断信息以优化治疗决策。